APPLICATION
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由于其表面无悬垂键、可调节的带隙和高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在光电器件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其中,二硒化铂(PtSe2)被认为是制备高性能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理想材料之一。其层间可调带隙范围为0-1.2 eV,可通过改变薄膜厚度实现从半导体到半金属的转变,吸收光谱覆盖可见光到中红外波段。然而,目前报道的大多数2D-3D结合的器件均为p-n异质结器件,采用轻掺杂或重掺杂的n型衬底,这既作为光吸收层,又作为载流子传输层,影响了载流子在n型体材料中的有效传输。同时,二维材料与轻掺杂或重掺杂的n型衬底的接触界面存在较多缺陷,导致光生载流子在界面分离时存在严重复合损失,使得光电流与光功率之间的拟合值θ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光电探测器的结构设计和界面优化是实现高稳定性、接近理想状态以及宽光谱红外探测的关键问题。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博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研究微观尺度能量迁移过程的新策略。通过构建界面能量传递IET(Interfacial Energy Transfer)调控的核壳纳米结构和能量输运过程设计,成功观测到敏化剂/激活剂共掺上转换体系的能量迁移特性,并通过定义特征参量(γEM)描述了能量迁移和能量传递的竞争。
周博教授团队在文中报告了一个概念模型,通过在单个纳米颗粒中构建力致发光和光致发光来实现多模态发光,镧系掺杂的氟纳米粒子能够通过x射线辐照产生优异的力致发光,并且通过选择合适的镧系发射体在核-壳-壳结构中可以实现颜色可调的力致发光。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Nano Letters》上。
近日,任晶教授团队通过研究Er3+/Yb3+掺杂TeO2-BaO-GdF3玻璃体系,发现在X射线激发下,近红外光致发光增强的经典能量转移敏化策略并未能有效提升辐射发光性能。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作为一种高精度的红外辐射率测试技术,具有高光谱分辨率、宽波段覆盖能力,能够精确测量材料在特定波长下的光谱发射率,适用于从中红外到远红外的宽光谱范围。
Copyright © 2020 Zolix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环科中路16号68号楼B.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15148号-1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795号